|
三伏至!冬病夏治正当时,排出体内寒湿就靠这40天!错过再等一年!今年的三伏天来了!这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热的日子,但是,三伏天也是排陈寒、养阳气的好时节。中医十分重视伏天养生,传统中医认为,一年四季之中,最能把身体的寒气排出来的机会就是三伏天。三伏灸,是夏季扶阳必不可少的养生方法。 三伏天,及三伏前后这段时期,天地间的阳气旺盛,人体的阳气也达到高峰,体表毛孔大开,通过艾灸,能很大程度地将积聚在身体内部的寒、湿、痰饮等邪气驱赶出来! 在全年阳气最盛的时节艾灸,以艾火的纯阳,结合三伏天时自然界与人体的双重阳气,作用于人体腧穴,能发挥出一灸顶三灸的效果。打个通俗的比喻,就像我们晾衣服一样,在大太阳底下暴晒,晾干的速度是平时的好几倍甚至十几倍!从而最高效的温阳利气,驱散内伏的积寒、积湿,增强机体抗病能力,防治冬季好发疾患、虚寒疾病! 三伏天艾灸法(简称三伏灸),是依据中医学“天人相应”“冬病夏调”“春夏养阳”等理论。 以经络腧穴理论为基础,通过对经络腧穴进行温热刺激,起到温经通络、散寒祛湿的作用。 我们看看今年的三伏时间:
我们先了解一下,我们的健康是怎么出问题了:身体虚(先天、后天)→ 体寒 → 湿气 → 凝 → 瘀 → 堵 → 肿瘤(生病) 当然这只是一个简单的最基本的逻辑关系。 那么堵是堵哪儿?是堵在经络上。 三伏天,不仅是外在气候阳气最盛的季节,也是人体自身阳气最旺的时候,这时做艾灸,就是利用“天之阳、地之阳(艾灸)、人之阳”三重合力,固本扶正,祛除寒湿,打通瘀阻经络,此时艾灸的好处就可想而知了! 因为冬病患者本身体质就偏于虚寒,再加上冬天的外界环境也是寒冰一片,两寒夹击,便毫无解冻的可能,所以在冬天治寒症,就像是雨天里晾衣服,是很困难的。 然而在盛夏之际,外界是暑热骄阳,体内也是心火正盛,这时积寒躲在后背的膀胱经以及各关节处,最易被赶出来。 但若是阳气衰弱,体内没有推动之力,就会错过排寒的大好时机。 再加上有很多人体质本来就有些阳气不足,夏天再痛饮消暑的饮料,如冰镇啤酒、凉茶等,然后整日在有空调的房间里工作,那真是陈寒未祛,又添新寒。如果我们不重视身体的养生,反而继续毫无节制地消耗我们的身体,如何能做到“正气存内”?!因此我们就要艾灸了。 所谓艾灸,是利用菊科植物艾叶作原料,制成艾绒、艾柱或艾条,在一定的穴位上,用各种不同的方法燃烧,直接或间接地施以适当温热刺激,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而达到防病治病和养生保健目的的一种方法。 清代吴亦鼎在《神灸经纶》中说:“夫灸取于火,以火性热而至速,体柔而用刚,能消阴翳,走而不守,善入脏腑,取艾之辛香作炷,能通十二经、入三阴、理气血,以治百病效如反掌。”简要地说明了灸法治病的特性和效果。 艾灸法不仅能治病,而且能防病。唐代孙思邈在《千金方》上说:“宦游吴蜀,体上常须两三处灸之,……则瘴疠、瘟疟之气不能着人。”这是我国古代医家实践经验的总结。近代日本医家有在整个工厂、学校全体施以灸灼,作为一项保健措施,结果证明灸法确有增强体质和预防疾病的作用。 针与灸都是在经络穴位上施行的,有其共同之处,两者往往结合使用。但是必须指出,灸法有其自己的独到之处,不能以针代灸。过去国内外有许多名医单用灸法治病。我国和日本都有专门灸师,与针师并列。古人云:“针所不为,灸之所宜。”说明灸法在某些方面是优于针法的。 灸法虽然略有烧灼皮肤之痛,但不像针刺那样深入肌肉而达体内,所以人们不甚畏惧而乐于接受,是很容易推广的一种治病方法。 夏季是人体阳气最旺盛之时,尤其是“三伏天”,此时人体经脉气血运行充盈,毛孔张开,有利于药物吸收。 此时调理某些寒性疾病,可以限度的以热治寒、鼓舞阳气,驱散体内寒气,调整阴阳,从而达到减少冬季发病频率的效果。 元气阳气充足,夏不怕热,冬不怕冷,精力、耐力旺盛。 根据临床实践,命门和神阙穴组方,壮阳第一,三伏采用灸法,会感到有热感从穴位直透体内,灸命门可培补肾气,振奋肾经,使阳气充盛;神阙属任脉,为生命之根蒂,灸之可扶阳固脱。二穴相配具有温肾壮阳,回阳固脱之效。 真元乃元气、阳气,所以,元气是生命之本,是健康之本,长寿之本,福德之本。 中老年人,如果在三伏天坚持灸关元穴,尿频尿急、前列腺问题不光自己改善了,还可以强身健体,延年益寿。 寒是万病之根,湿是万病之母,风是万病之首,火是万病之华。 在阳气最旺的夏季行灸,以艾火的纯阳,结合三伏天时双重阳气,作用于人体腧穴,具有一灸顶三灸的效果。 《本草》载:“艾叶能灸百病” 《洪炉点雪》云:“凡男女老幼,虚实寒热,轻重远近,无所不宜,凡年深痼疾,非药力所能除,必借火力以功拔之。” 意思是:男女老少,寒热虚实都适合适合艾灸。 但是最适合艾灸的还是虚寒之证,实热之症艾灸取穴要谨慎。 四大养生要穴:关元穴、中脘穴、足三里穴、命门穴。 宫寒是女性衰老的最大凶手,痛经、经期紊乱、手脚冰凉……都是宫寒的表现,严重的将导致不孕、性冷淡、小肚子突出等。 艾灸4个关键穴位:关元穴、神阙穴(即肚脐)、气海穴、命门穴,温补肾阳,温宫散寒。 膝盖、肩膀等关节部位直接暴露在空调底下,寒气直接入侵,关节更易老化,尤其是长期伏案工作,运动量少的人,将导致肩颈酸痛等亚健康症状加重。 艾灸2个关键穴位:风池穴、大椎穴,温阳散寒,活络经脉。 湿气不除百病生。湿气侵体,常伴有头痛、身体酸懒、倦怠乏力等情况,如湿气不除还将导致关节风湿、酸痛,水肿肥胖,面色暗沉…… 艾灸5个关键穴位:关元穴、足三里穴、中脘穴、解溪穴、丰隆穴。 总原则:先上后下,先背面后正面,先左边再右边,先头身后四肢。有些个别穴位会有个别顺序。 原则上一天任意时间都可以艾灸,上午是艾灸的最佳时间,对比是,上午>下午>晚上。 晚上9点后最好不好艾灸。晚上适宜养阴。 艾灸是调动你自身的气血消灭体内的敌人,多少会损耗自身气血,所以要注意补气血。但坚持艾灸,体内阳气终将胜于邪气。 1、忌吃生冷,喝凉白开、温热水; 2、少吹空调;室内温度和室外温度的温差不要超过5度; 3、忌一切耗损阳气的行为。 小儿推拿可以改善和调理儿童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问题,如:感冒、发热、咳嗽、扁桃体炎、疱疹性咽颊炎、鼻炎、哮喘、呕吐、厌食,腹泻,腹痛,腹胀、肠痉挛、消化不良、遗尿、脱肛、便秘、口疮、惊风、夜啼等,疑难杂症如:肌性斜颈、面瘫、多动症、脑发育不全、脑瘫后遗症、增高以及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的保健推拿等。 下一篇端午如何养生保健 |